按照我国政府既定的技术路线,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、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,这三种技术上汽都在做。
但是,燃料电池汽车我个人认为现在还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,不光是加氢设施的问题,成本、性能等指标都有一定的差距;电动汽车从技术上来讲相对要简单一些,但它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电池。所以如果基础设施不能彻底解决的话,插电式混合动力是目前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于市场的技术路线。
现在的看法是将新能源车分成两类:一类作为生产工具,比如出租车、大巴、摆渡车等车型,这类车要求不高,只要用电成本越低越好,对车的*、外形没有太大要求,这个纯电市场很大。
低速电动车处边缘,政策等待出台
*电动汽车百人会专家成员王秉刚提到:现在电动车百人会专门有小组在研究低速电动车,近他们的报告已经出来了。我看到了报告,主要观点是认为低速电动车的出现是社会需求,我们不能简单打压,但因为它没有规范标准,存在安全隐患,所以主要意见是应该制定相关标准,给它一定的发展空间,把它纳入到受管理的轨道上去发展。
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:未来低速电动车的发展途径有两条:一是一些做得好的企业可以进入正规军,*可以给它放开资质,变成正式的汽车厂;另外一些车可以往下走,做社区车、老年代步车,到农村去。
政府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管理边界是什么?
目前来看,政府的政策着力点有如下几点:*要鼓励创新,建立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。首先要放开准入,在生产和商业模式上,让更多资本进来,包括低速电动车。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车型供给也是影响因素,可以选择的车型不多,特别是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而言,再考虑地方保护,可选车型就更少了。同时也要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,比如地方保护问题,是棘手而难解决的问题。
第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讲,还是要把基础设施做起来,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把困扰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瓶颈往前推,这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,也是符合全世界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通行做法。当然,现在充电设施建设模式很单一,对城市来说,网络资源有限,应一点多用,企业积极性会更高一些。
第三点,政府制定政策还要有普惠性。做基础设施要平等竞争,补贴政策还是要有比较公平的方案。要有一个公平的尺子来衡量不同技术路线与目标的吻合程度,如果把主要目标定在节能环保的话,只要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汽车都应该鼓励。
后一个,政府还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。比如私人市场是重点还是发展集团用户,补公交还是补集团等等。
如果只局限在技术领域,这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较大瓶颈,如何把技术领域突破和商业模式突破结合起来,才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。比如新能源汽车,它短期内不能取代传统车,所以它只针对一部分消费者,只要你能够找到这个群体就可以了,不需要全部推广。在一些重点城市形成局部网络密集一体化,就能显现出优势。